有沒有?
一切都始于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之间的分离,在十进制公制通用度量的标准尺度上,微不是宏观的对立面,微是百万的倒数约数,因此,微是百万的倒数的量级,更确切地说,最正确的应该是宏观宇宙和纳米,纳米也是千的倒数约数的另一个离散量,因此要达到普朗克最小值,即物质世界中可能的最小尺寸,即十的负35次方=
(0.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)
作为宇宙中消失之前的最小值,作为任何可能物质大小的度量或任何能量痕量的度量。
这一介绍是为了将相反的概念应用到世界的不同维度中,当我们观察太阳、天鹅座、大犬座或参宿四等大型天体时,只是为了论证,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,太阳的巨大绝对质量会弯曲季节和时间,因此,由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尺寸较小,它改变的时间比在地球上流逝得慢得多,并产生引力透镜效应,弯曲大恒星后面的图像,导致放置在大型物体后面的物体发出的光因引力而弯曲,从而也改变了空间。
但在电子世界、纳米世界的空间里,出现了一个悖论,使得同样的原理无法应用,所以根据数学家薛定谔的说法,按照古典物理学的标准和广义相对论,电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,因为在短时间内,一个电子、一对电子或更多电子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协同作用和联觉,这将耗尽宇宙中所有的能量来维持原子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排列。
为了摆脱这个悖论,薛定谔提出了由量子涨落形成的电子纳米世界,也就是说,物质始终不复存在,它在时空中凝聚几纳秒,如果它消失了,它就会再次出现,所以宇宙的物质,在宏观世界中非常坚固和自然,但在纳米世界中只不过是波而已。
粒子的本体世界与具体的物质世界之间的这种矛盾,并没有一个同时汇聚和结合两个原则的点,以统一两个宇宙的极端维度:非常大和非常小。
我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是否存在?
Nenhum comentário:
Postar um comentário